close

Not only imitates! 善用模仿力‧教出聰明兒

爸比媽咪在舉高雙手拍拍時,有沒有發現,還在襁褓中的小寶貝,也會跟著小手揮揮?別以為眼花,孩子正在模仿你喔! 模仿,是一項從寶寶出生就已具備的能力,隨著年(月)齡漸長,仿傚行為會逐漸明顯。但是,模仿不只是模仿,家長應仔細觀察、正確引導,利用模仿行為為孩子建立認知,學習啟蒙,也能垂手可得喔!
Not only imitates! 善用模仿力‧教出聰明兒

快滿1歲的揚揚,在歷經七坐、八爬等肢體成長階段後,活動空間變大,對花花世界的好奇心也與日俱增。
    有一天,爸爸微笑地看著孩子,一句:「來!叫爸~爸~。」揚揚突然像開竅般,學習父親臉上堆滿笑容,不標準的回應:「巴~巴!」,把初為人父的新手爸爸逗得好樂。
  「跟阿姨說拜拜!」帶著約6個月大娃娃拜訪朋友的媽咪,離去前,抓起娃娃的幼嫩小手猛揮,要孩子學習道別。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娃娃,似懂非懂的舉起手揮動,「哇!娃娃也會跟媽媽一樣說拜拜耶,好棒喔!」

Cognition:認識模仿力
    「模仿,是人類互動的基礎!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儒卿指出,所謂「模仿」行為的產生,基本上須與「思考」能力進行連結。她表示,從寶寶出生之後,原則上就已具備模仿的能力;而由於一般人定義的模仿,多是強調「動作」,因此,寶寶「模仿動作」的出現,約要至9個月大後,具意義的模仿式互動才會明顯。

反應出現→順性發展
    仔細觀察0~2個月大的寶寶,當爸比媽咪對孩子微笑、眨眼時,寶寶會透過近距離固視觀察,對於外在刺激產生注意力,甚至隨著父母做出相同表情。由於這時寶寶的模仿動作,無法確定是透過思考過程再表達出來,因此爸比媽咪這時候只需順著孩子的身心發展給予刺激,不必過度反應。

動作頻繁→辨別差異
互動具體→思考後「模仿」


Cause:模仿力探索
  別小看孩子的模仿行為!李儒卿醫師表示,看似一樣畫葫蘆的幼兒模仿行為,其實是孩子型塑社會關係的重要元素。在體會模仿對孩子所帶來的好處之前,先來探索一下寶貝愛模仿背後的原因吧!

有樂趣
  手叉腰,腳踩踏,地板出現蹦蹦聲好新奇!
 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,爸比與媽咪若重複示範有趣動作讓孩子學習,並適度予以正面回饋以誘發仿傚,寶寶很可能會因為動作新鮮、好玩、有樂趣,在感官吸引下,跟著重複相同動作;而當寶寶熟悉之後,家長若再丟出新刺激,就能透過模仿,建構孩子一連串的意義學習。

要生存
辨差異

First:引導互動
    對新生寶寶來說,最初顯現的模仿行為,常被視為是「親子交流」的一種表現。對於行動、認知理解能力還未成熟的小寶貝來說,爸比媽咪是最親近的人,也是最主要模仿對象,家長可適時引導寶貝與其互動,除了學習,更能交流感情。
你可以這麼做…
  寶寶:哇!有飛機飛飛,在頭頂上面
  家長:是阿!頭頂的上面是天空,飛機會在天空飛高高,你看,飛得好高喔!

Second:經驗感受
   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而言,已較能接收、思考更為抽象的互動內容。父母在觀察孩子的模仿行為之餘,應從旁給予提醒與教育,讓孩子透過所經驗的內容進行思考,以找出更豐富、合理的經驗感受。
你可以這麼做…
  寶寶:那個小朋友好像不開心,所以一直哭哭。
  家長:那你知道他哭哭的原因是什麼嗎?我覺得,光是哭哭好像不能解決問題耶!不然我們一起去問他為什麼哭哭,然後幫助他不哭好嗎?

Third:傾聽想法
    透過互動過程所形塑的模仿,絕對不是要孩子矇著頭照單全收,指導者可先站在孩子的立場著想,並試著了解他的想法,在從中給予些許建議,以激發孩子從制式的內容中,找出舉一反三的可能。
你可以這麼做…
  寶寶:紅色是屬於太陽公公的顏色。
  家長:紅色除了可以代表太陽公公,還可以代表其他東西嗎?我們要不要一起想一想,也許,紅色可以代表可愛的小花?或是甜甜的蘋果呢?

 

(詳文請見2009年七月號育兒生活雜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aya 的頭像
    yaya

    ✡星際種子的筆記✬邁向內在豐盛合一一

    ya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